查看原文
其他

7-11、罗森、阿里巴巴为何都在北方开启便利店战场?

2017-02-23 谢宛彤 北京宏业科技


宏业评论

似乎在一夜之间,曾被认为是“便利店死地”的北京,已经成为国内外巨头新一轮角逐的主战场。从罗森、全家、7-11这样的外资品牌,到好邻居、物美、京客隆这样的“地头蛇”,还有华润、全时、联华等全国性企业,北京便利店市场全面进入“战国时代”。

来源:今日商机汇


根据201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“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”榜单,北京在上榜的26个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二;2016年有36个城市进入统计,北京排名升至第五。


作为南方市民典型消费方式的便利店正“渗透”北方。比如哈尔滨,便利店数量年增速高达30%左右,似乎打破了这个城市寒冷天气的制约。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汉、长沙,也都成为便利店增长较为迅速的城市。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,给让人感觉低迷的零售业带来一抹亮色。


小小便利店,折射的并非只是城市商业布局的变迁。


随着人均GDP迈向1万美元大关以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,中国城市正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。对便利店市场的研究显示,它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、5000美元、1万美元、2万美元阶段都会有实质性变化。这也是城市变革的关键节点。


例如,全球主要城市布局优化大多自人均GDP5000美元开始,至1万美元时进一步对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进行调整。在纽约,这个时刻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导致了大量居民和企业外迁到郊区。


如果以人均GDP1万美元为分水岭,它往往还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、城市生态建设的大转折伴生。小小便利店,城市发展之方寸。它提醒管理者细致而精准地观察和运营自身所在的城市。



便利店包围超市

目前国内的连锁便利店主要为四类:日资店、本土投资店、大型商超迷你店、电商转型实体店。日系的7-11作为行业老大,目前在中国内地也只完成了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和青岛的布局。

24小时便利店是长江以南典型的消费方式。在上海,2015年底有日系罗森便利店461家,顶新集团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接近1000家。这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便利店,几乎让上海的中型超市销声匿迹。

业内统计显示,中国的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。而在上海、深圳、南京等城市,便利店品牌都超过了10个。不过,对于整个中国而言,便利店市场似乎刚刚开始真正的增长。

柒—拾壹(北京)有限公司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介绍说,7-11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,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,北京地区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-40家,别的城市也差不多。

另外两家便利店巨头罗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“跑马圈地”。2016年夏,罗森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,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,从目前的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。全家也曾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。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介绍,2016年零售行业中,便利店增长速度最快,增速预计达到15%左右;相反,大业态增速放缓,大商超正在进入调整期,预计今年的增速应该还是在10%以下。

在王洪涛看来,近几年便利店发展速度增快的原因,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时消费性质使得其受电商冲击不大;另一方面,消费升级大背景下,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促进了便利店的迅速发展。



北方新战场


北京的寒冷期时长超过上海一个多月。在便利店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,漫长的冬季成为制约北方发展便利店的一个重要因素,所以便利店曾经被认为是适宜南方存在的业态。

2013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,在中国大陆,东莞、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,其中东莞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,而北京则是约每2万人一家店。

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,“直到2013年底,北方的便利店才有了开始发展的趋势,在此之前都被小超市、夫妻店占据,此时南方的连锁便利店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。”

长期以来,在上海年轻人对便利店的依赖程度很深,多数东西都愿意去便利店买,包括饮食、杂志、药品、水果、蔬菜等。但在北京,人们更多选择去专门的地方消费,比如买药去药店、买菜去菜市场。

尽管如此,在南方便利店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,业内对于北方发展连锁便利店的前景十分看好,更多企业已经开始押宝东北的便利店发展。全时便利店总裁张云根判断,北京最终也将呈现如上海那样遍地都是便利店的情况。

从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可以看到,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东北的哈尔滨,高达33.3%。得益于近两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,北京的便利店增速也达到了23.50%,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。

与通常理解的气候因素不一样,吴萌认为,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是南北方发展差异的更重要因素。7-11北京地区的销售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,这不难看出在北方发展便利店其实是可行的。

顺丰优选的一位负责人也告诉本刊记者:“南北差异的情况会有一定改变。以我们为例,东北的公司效益是最好的。二线城市接触进口商品的渠道很少,但当地人有这个消费力,一个店开在那里,竞争又不激烈,人们对这部分的需求就会爆发出来。”

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公司董事长刘丁也表示,欧来客将在东北进行下一步业务拓展。此前东北的超市多是夫妻店模式,在服务、规模、科学性、装修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,未来要对东北市场的便利店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。

在哈尔滨这样的典型东北城市,一直存在低端社区的零售网点——遍布城乡、大街小巷的的“仓买”,也就是小卖部、小食品店。从表面上看,24小时、全年营业的小超市就是便利店。实际上,商品品类更少、集中于食品与日用品的小超市、小卖部,满足顾客应急性、便利性需求的小型商店,也能视为便利店。

公开报道数据显示:在哈尔滨有6万家不同规模的“仓买”,其中在工商局登记的大约3.50万家。尽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,但是它们在税收、人员成本低上都有一定优势,商品价格也较低。



城市政策之别

尽管看好北方市场前景,刘丁也表示,整体来看,北方的地方政府此前对便利店发展的支持力度较低,办理各种手续和执照也往往要较长时间。

位于北京永安里的全时便利店北京旗舰店,各种执照就有20多个,号称拥有“最全执照”。另一个例子是此前受限10多年的地铁便利店。2016年年初,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光向媒体证实,目前针对几条地铁线路地铁站的商业试点正在推行,相关细则正在规划。

2005年,为安全等原因,物美等撤出北京地铁。知情人士透露,目前全家和华润万家一直都在关注开办地铁便利店。好邻居便利店董事总经理陶冶曾表示,在北京开一家店,房屋押金、装修、设备及杂费加起来成本为30万到50万元之间,这其中还不包括房租。

而在北京地铁便利店,还要求店内不能卖现场制作商品,也不能出售有气味儿的食品,这就意味着毛利最高的商品都不会出现在地铁里。

业内人士也表示,北京地铁此次只开放的十几个站点,有些位置不是客流主动线,乘客需要绕行才能实现购买,实际上减少了购物几率,商家想盈利并不容易。

“北京管理是比较严,但是相对来说比之前好很多了。”在吴萌看来,一些南方地区在政策上都会对便利店有一些支持,不仅有补贴还有各种“绿灯”。不过在北京,“现在已经挺知足的了。”

王洪涛也表示,近几年北京市商委很重视便利店行业发展,每年都会通过政策和资金对企业进行支持;另一方面,从首都的特殊地位出发,在监管方面要求相对严格,部门协调问题也确实存在。

声明:文章源于今日商机汇,如未署名,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,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
宏业科技=连锁超市便利店管理专家,

提供“战略规划+管理咨询+连锁软件+物流系统+B2B电商”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
开店不用愁,宏业来分忧

连锁不用愁,宏业工具

赔钱不用愁,宏业来解惑

创新不用愁,宏业妙招

管理不用愁,宏业来指导

做大不用愁,宏业方法


请问你有什么愁?

加微信wx67809726告诉我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